推进区域协作,加快建设城市群都市圈的统一大市场。
娜子
2022-07-18 20:23:38
关注

《意见》提到,要优先推进区域协作。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在维护统一大市场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


说白了,必须互惠互利,这个主要还是观念问题,一般人在认识上很难突破地方保护主义,所以需要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总结并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只要让多方都获利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简单说房地产的问题,大城市房价高,很多人只能选择周边的小城市,这个思路是没问题的,当然也是被迫的无奈的,但各地要积极对接,比如在落户、交通等多方面打造成统一的大市场,破除行政壁垒,说起来容易,但执行起来太难了,难也要做,这不只是帮别人,更是帮自己。


因为大城市在居住上亏待了这些人,但是这些人却为大城市贡献了太多,如果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后,对于周边的小城市发展也带来活力。可以说是多方获利的举措。最重要的是不能再狭隘,要有大局观。未来房地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会以来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


推进区域协作,加快建设城市群都市圈的统一大市场。

打破“买不起、卖不掉”的尴尬僵局,重树市场信心。


楼市没有需求吗?当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大家缺乏信心,除此之外,的问题就在于,很多城市房价已经高到很多人无法承受的地步,可是奇怪的是,卖家也不是说想卖就能卖掉。双方都在僵持都在观望,这显然极其不正常。


如果才能够打破这种尴尬僵局呢?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于缺乏信心的有钱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调为他们破除了后顾之忧,重新让他们树立信心。另一方面,就是确实购房困难的人,他们不仅信心不足,更重要的还在于买不起房。怎么办?适当降价,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补贴,比如跟生育补贴挂钩等。


为了重塑市场信心,国家已经从多方面着手,比如防范市场出问题,制定了保交楼方案,打消了购房者的顾虑,再就是通过房地产新模式,寻求高质量发展,通过多方式让购房者、租房者参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共有产权就是探索中的一种,让很多人更早、门槛更低的方式买上房。


打破“买涨不买跌”的买房逻辑。


过去房价不涨不敢买,这就是所谓的“买涨不买跌”,随着房住不炒逐步落地,房地产越来越回归居住属性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房子兼具自住和投资功能没有改变,只是要改变投资功能过大的局面,作为购房者要摆正心态,自住当先,同时房地产也不是不能投资,但坚决不能炒房,而且投资也变得越来越难。


推进区域协作,加快建设城市群都市圈的统一大市场。


只要不是炒房者,作为购房者,刚需和改善等合理住房需求者,完全不用过度依赖“房价只涨不跌或买涨不买跌”的所谓规律。就说前几年,一些大城市如一线城市房价是下跌的,而三四线城市房价大涨,很多人以为抓住了机会,当然是跟涨买涨,很多地方的购房者已经被市场教训了。


所以投资也好买房也罢,不能只看一时的涨跌,要看大势,要看一个城市的发展未来,更要了解一个城市房价为何不涨的背后原因,而不能只看表面。


这就对购房者买房提出了更高要求,买房是买城市未来,你应该多问。


完善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机制。


完善统一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这一条是在这个《意见》中直接提到的房地产部分。一个城市土地资源一定是有限的,但人口增长可能是不断提高的。这就造成人口不断增长与土地资源稀缺、房价上涨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我们曾想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探索如何增加供给,比如对集体建设用地的利用上,如何实现效益化,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供给,既解决了大城市问题,也带动了乡村发展。


同时,也有人建议,城市间可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量指标可以跨区域转让,比如说,用地紧张的一二线城市可以向其他城市购买建设用地指标,使一二线城市通过购买土地供应指标而大规模增加土地供应,拉平一二线城市与低能级城市之间的土地价格差距。



0

评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