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长沙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大力实施"强省会"战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经济恢复速度快,展现出强的韧性,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新经济对经济贡献明显增强
1、新产业贡献突出。一是新经济发展壮大。全市聚焦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抢占新经济发展高地。2021年,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82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总量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28.8%,增速高于全市经济水平7.8个百分点。二是装备制造业贡献显著。电子信息、有色金属、汽车三大行业增长势头良好,有力支撑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发展。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拉动作用最大,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8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39.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速最高,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1.7%,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6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36.7%。汽车制造业生产明显回暖,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6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8.7%。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长沙工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3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45.7%。相关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12.15万台,增长139.7%;手机产量1678.87万台,增长31.5%;光纤产量1216.69千米,增长35.4%。
2、新业态增长迅猛。一是消费升级持续推进。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商品保持了较好增长趋势,2021年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手机增速分别达到66.2%和16.8%,远高于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平均增速。 二是新型消费贡献较大。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互联网实现的实物商品零售额为310.17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16.4%,较2020年提升2.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9个百分点。三是新兴现代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9.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3.2%,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增长54.2%。
3、新进企业拉动明显。近两年,随着惠科金杨、惠科光电、弗迪电池、三一中起、三安半导体等重点企业陆续投产达规,新进企业拉动作用日益显著,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20年以来新入规工业企业共33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11.2%,这些企业2021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4%,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1.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9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53.7%。
二、新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竞争压力加大。当前,北京、广州、杭州、南京等先进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加快部署发展新经济,优势不断扩大。2021年,广州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65.7%;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南京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800.60亿元,超过规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虽然长沙先进制造业、软件业、电子信息等高新产业增速较快,但与先进城市比较,体量相对较小,短期内还未形成新的优势。
2、增长动能不足。“四上”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新增“四上”企业的减少,将影响经济未来发展后劲。2021年,全市新增“四上”企业1219个,比上年减少400个。从行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39个,减少10个;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新增89个,减少90个;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新增264个,减少100个;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新增125个,减少11个。
3、投资增速趋缓。2021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7.9%,低于全市固投增速0.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全省水平9.2和7.7个百分点。在全国、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且大幅高于固投增速的情况下,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仅呈个位数增长,且低于全市固投平均增速。
三、对新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壮大先进制造业。抢抓制造业创新转型机遇,持续深耕22条产业链,持续推进“1+2+N”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大力培育集成电路、软件、航空(大飞机)配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北斗规模应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应急等特色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大力发展先进计算产业,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实现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不断提升。推动高端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检验检测、航运物流、商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知识技术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第三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作用。
2、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依托“三区两山两中心”,新增一批国家级制造业等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岳麓山国家实验室,推动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破零”,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壮大创新创造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升”行动,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培育更多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做大成果转化基金,强化与“大院大所大企”合作,建立创新发展联盟机制,加强驻长高校领军人才建设,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走进大众。
3、加强新经济监测监管。一是完善监测制度。根据长沙实际,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加强和完善新经济统计工作,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强化监测分析。加强对新经济的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全市新经济的总量与结构、现状与趋势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情况。三是创新监管模式。聚焦智能制造、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领域,提升对新经济运行方式的监管水平,主动适应新经济的监管要求,做好净化市场环境的工作,也要为新经济成长做好保驾护航的工作。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朱乐 王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