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时,我们会接触到“分摊系数”这个词汇,那么“分摊系数”是什么?分摊系数又是如何计算的呢?
一、什么是分摊系数
商品房公摊系数是一栋建筑的总公摊面积与总套内面积的比例。公摊系数需要注意的是它只针对单一建筑,不是所有建筑的公摊系数都一样的,每栋建筑都有自己的公摊系数。
公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公用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之和(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建筑面积)
二、分摊系数如何计算
1、面积计算
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摊面积
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墙体面积+阳台建筑面积
2、分摊系数计算
分摊系数(K)= (总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总和)÷ 套内建筑面积总和
分摊系数(K)= 分摊面积/套内建筑面积
公摊面积有两种算法,一是按“分摊率”算,二是按“分摊系数”算。
“分摊率”=共有面积÷(私有面积+共有面积);
“分摊系数”=共有面积÷私有面积
因此,这两种算法的结果一般差距较大。 测绘处预算出来的公摊面积的数据,是按照“分摊系数”算的。各套(单元)的套内建筑面积乘以公摊系数,就能得到购房者应合理分摊的分用建筑面积。即:每一户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公摊系数*套内建筑面积。
特别提示:关于共有分摊面积的比例目前国家尚无法律和行政法规加以约束。根据房屋类型和设计风格的不同共有分摊面积的比例也不一样。
住宅房屋一般在10%-30%之间。高层建筑、多功能综合楼、商场内商铺公摊面积相对较大少数商铺最高甚至可达100%。
当然对投资商铺来说公摊面积并非越小越好,商场的空间是有限的,公摊越小可容纳消费者的空间就越少,其人流量就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商场的经营效果。越是高档的商场为了给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其公共空间就会越多。因此购买商铺如果片面地追求低公摊面积,从购房上看合算了,但却不能带来预期收益。